top of page

在大雨中,今天我們前進至花東地區,共發送13處廟宇。

1/3新年快樂,在大雨中,今天我們前進至花東地區,發放道藏十師渡人妙經。 在途中,雨霧紛飛,共發送13處廟宇。 尚武福太宮、尚武醒天宮、大武福安宮、太麻里福農宮、關山天后宮、瑞穗福安宮、瑞穗青蓮寺、玉里媽祖宮、富里竹田義民亭、富里慈雲宮、台東九皇宮、東河北源天后宮、泰源東安宮。

尚武福太宮

尚武醒天宮

根據台東縣後山文化工作協會:

醒天宮位於大武鄉尚武路,在南迴公路往台東的出口處,濱太平洋,廟地不大,約六十坪,廟本身為小型雙殿歇山式建築,前為拜殿,左右側置鐘鼓;後為正殿,主祀神為玄天上帝,同祀神有神農大帝、開漳聖王、黑面將軍、中壇元帥、三奶夫人等。廟的造型與大武福安宮極為類似。 醒天宮開基的玄天上帝,信徒稱為三上帝,原係來自西部的一位受雇養豬的青年,於民國五十九年,奉祀在尚武附近古莊的養豬場,後來由高雄來做生意的張進丁,以在養豬場供奉神明不敬,乃將玄天上帝迎回尚武與原祀於家宅的三奶夫人合祀,由村民合力建廟,於六十年入火安座,原址在今加油站附近,為磚造瓦房。建廟之後,信徒再增雕大上帝,二上帝共為鎮殿主神,以玄天上帝須有有將軍、元帥同祀緣故,再雕塑中壇元帥、黑面將軍。因信徒日多,原廟太過狹隘,村民再度集資購地建廟,於六十八年遷建到今址。新廟建成後,嘉義大天宮神農大帝降乩願來尚武救世,居民再從大天宮迎回神農大帝。七十年代,在州界壽卡附近種植香菇的高雄陳姓農民,因故他遷,在菇寮留下開漳聖王,村民不忍神明無人奉祀,經擲筊得其同意,迎回醒天宮同祀。

  醒天宮的信徒以尚武村為主,村民多來自嘉義、高雄、宜蘭,以漁民、勞工居多,六十年代,伐木事業尚未結束時,尚武極為繁榮,旅舍、茶室林立,是醒天宮香火鼎盛時期。伐木事業結束後,大武漁港又淤積,尚武人口嚴重外流,醒天宮的信徒也逐漸減少。

在尚武和大武之間的海岸,台九線,山海天交界處的天光~

大武福安宮

太麻里福農宮

關山天后宮

瑞穗青蓮寺

瑞穗青蓮寺廟埕可停下很多車~

青蓮寺是瑞穗的信仰中心,寺裡供奉的主神為黑面釋迦摩尼佛祖,其他還有關帝聖君、媽祖、土地公、註生娘娘等道教神祇。

瑞穗青蓮寺由來和這兩個竹籠相關

根據瑞穗青蓮寺沿革簡介: 相傳,早在清光緒三年﹙1892年﹚,有位一位老翁肩挑一擔竹籠,寄放在水尾庄打馬煙(今瑞穗鄉瑞北村)傳萬豪善士舍下,聲稱前往附近探親,稍後即取,然而經過數日,卻未見老翁蹤影; 傳善士惟恐籠中寄存之物有所腐損,而愧對老翁之託,乃邀鄰近人士見證開啟,只見籠中寄存兩尊銅鑄釋迦牟尼佛祖像,別無他物,且內附字條一紙,指明一尊鎮守水尾庄; 一尊駐在馬太鞍(今光復鄉)。眾覺老翁乃佛祖化身,歡欣鼓舞,紛紛提議建廟奉祀,遂由水尾庄總理林子繼先生事,建一茅舍於其墾殖地內供奉(現址)。 光緒三年十月十五日落成,定名為慈聖宮。其後雖經光緒十八年及宣統元年加以擴建整修,但仍是茅屋; 迨至民國十一年,水尾庄區長黃耀廷先生發起,並得馬瑞生、黃天生、廖水柳、陳溪、林江海等人士之協助,終於民國十三年改建為三廳二院、磚瓦構造之寺宇,並請鄉賢張釆香秀才為之更名,改稱今名---瑞穗青蓮寺。 臺灣光復後,有林俊德、薛阿升、蘇和清、陳祿等先生提議集資整修,於民國三十八年興工修茸,執料工程甫告完成,即毀於民國四十年十月廿二日之大地震,無奈祇好再建,並增築前殿,於民國四十年竣工,寺貌為之一新。 民國六十一年四月廿三日(農曆三月十一日),本地又發生大地震,本寺牆倒樑飛,龐大之建築,頃刻夷為平地,瓦礫廢墟不忍卒睹,寺中器物無一倖存,唯佛祖、眾神聖像以及當年盛置佛祖聖像之竹籠絲毫未損, 鄉民聞悉,無不稱奇,對佛祖之信仰更為彌篤,恢復本寺舊觀之議,益加切切,幾經集會研議,公推士紳黃茂松先生擔任重建主任委員。 黃氏膺此重任,精心策畫,多方奔波,歷經三年,斥資共達新台幣五百八十五萬六千元之鉅,於民國六十四年農曆十月十三日落成,所有建築均為鋼筋水泥,古色古香,宏偉莊嚴。

青蓮寺大雄寶殿奉祀釋迦牟尼佛,陪奉彌勒佛、觀世音菩薩、地藏王菩薩、阿難尊者、伽葉尊者、目蓮尊者側殿左右奉祀關聖帝君、天上聖母、神農大帝、玄天上帝、包公、陳靖姑、地母娘娘、註生娘娘、太陽公、太陰公等,集佛、道兩佛神於青蓮寺。

瑞穗青蓮寺香客大樓

瑞穗福安宮

玉里媽祖宮

富里竹田義民亭

富里竹田義民亭簡介如下: (花蓮縣政府)

義民亭位於花蓮縣富里鄉竹田村花東公路邊東竹國小北側座東面西,當時羅山、竹田、新興3個村庄90%務農為業,農民種植之水稻遭受蟲害、家畜等染瘟疫致死,瘟疫十分嚴重,於民國34年間赴新竹縣新埔鎮下寮里,褒忠義民廟分割香火,恭請勒封褒忠義民爺及四大軍令旗返回竹田安奉,由3大庄信士每日輪流供奉,民國44年由地方善男信女捐款,搭建木造廟宇,年年必須由信士更換茅草,由於經常受颱侵襲,為得一老永逸乃計畫重,主廟終於民國46年落成,至68年完成內部裝飾,廟宇氣勢壯觀。

義民亭最早只是一個小小的茅屋,後來經過幾次的改建才有現在的樣貌,不過廟方也很有文化保存的觀念,把這些拆除下來的石柱等殘跡保存在廟旁供信眾及旅客參觀,義民廟內之神轎是八角形非常獨特,為鎮廟之寶,僅在農曆七月十五日遊境的使用展出。

富里慈雲宮

在東河和富里間的山區,東富公路上,開滿梅花。在風雨中,深深地鼓勵著我們~

台東九皇宮

東河北源天后宮

根據台東縣後山文化工作協會: 民國六十年代,花蓮人陳穀村事業失敗,偶然騎機車從此地經過,見到媽祖廟小且廟旁野草叢生,乃祈求媽祖並發願若事業成功,將為媽祖蓋座新廟。七十年代北迴鐵路完工,陳穀村在今花蓮新站附近的土地突然驟漲,陳穀村為感謝媽祖保佑,乃捐出一百六十萬,加上村民合力醵資,在原廟旁開山整地建廟,於七十三年六月落成並舉行入火安座典禮。大廟完成後原廟的土地公不願遷入新廟,欲居原地,於是原廟改為北安宮,專祀土地公。

天後宮位於東河鄉北源村十四鄰,在東富公路泰源技能訓練中心前方台地上,為單殿硬山式建築,廟地約三百坪,地勢居高臨下,整個泰源盆地盡入眼底。

在細雨中,由天後宮俯瞰整個泰源盆地,雲霧繚繞,天光自雲隙間透出~

泰源東安宮


Featured Posts
Recent Posts
Follow Us
  • Facebook Basic Square
  • Twitter Basic Square
  • Google+ Basic Square
bottom of page